臺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害怕失敗嗎? 原因會是什麼呢?
數感實驗室臉書的這則貼文,引起我的好奇,我將這篇文章帶到課堂,請孩子閱讀,並回答問題。
出處:數感實驗室Facebook2019年12月5日貼文,特此感謝.甲
科普Youtuber 馬克·羅伯在自己頻道上做了一項實驗,他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程式謎題,玩家必須靠著拉程式碼方塊,來讓一輛車子通過迷宮。玩家拉好程式方塊後按下執行,就能知道自己對不對。如果錯了,可以重來直到寫對,或是選擇關掉視窗放棄。
馬克·羅伯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稍微不同的兩種遊戲機制,有著成功率52%與68%的巨大差異。
機制的哪個部分不同呢?原來,遊戲畫面上方有個200點的計分,玩家按下執行後,程式如果錯了,A機制:被扣5點,點數會越來越少。B機制:不會被扣5點,畫面上永遠維持200點。被隨機分配到這兩個機制的玩家,B機制的玩家有著高出A機制玩家16%的成功比例。被扣分的玩家平均只願意玩5次,而沒被扣分的玩家,平均願意玩到12次,是將近2.5倍的差距。(改寫自數感實驗室官網我們都討厭失敗帶來的挫折感)
乙
下圖為2018年PISA調查,根據學生回答,再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的結果。
在PISA調查中,他們問學生
「當我失敗,我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當我失敗,我怕其實自己沒天分。」
「當我失敗,我會質疑自己的未來規劃。」
根據學生的回答,再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指數平均值為0,標準差1。結果顯示以下幾點:
1.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害怕失敗
2.台灣男女學生都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女生高達0.8,男生高達0.54。
3.第二名害怕失敗的是新加坡,女生有0.69,男生是0.31。日本、香港、澳門也是偏向害怕失敗的國家。
4.美國、韓國、英國、加拿大的女學生普遍害怕失敗,但男生相對好很多。
5.丹麥、瑞典、法國也有女生較害怕失敗的傾向,但比前一群國家好很多。
6.PISA整體平均值為,女生的害怕失敗指數0.19,男生-0.21。
7.荷蘭跟德國的男女生都很不怕失敗,荷蘭男學生是全世界最不怕失敗的男生。
8.中國四大都會區(北京、上海、江蘇和浙江)的女生和男生分別只有0.08跟-0.09。
在這兩篇文章當中,第一篇文章談到了一個實驗,說明「失敗感」會讓人想要提早放棄,也會讓成功率降低;第二篇文章提供了一張「害怕失敗指數」的長條圖,說明東亞國家的女學生普遍比男學生更害怕失敗,而臺灣的學生又比鄰近國家更害怕失敗。
請從自身經驗出發,分析臺灣學生的「害怕失敗指數」。
我看害怕失敗指數(版本 🅐 )
多元入學的時代,雖然制度更有彈性,但「一試定終身」的身影依舊躲藏在每次考試之後。不只是學測、會考,也滲透到段考、小考。我當然知道一次考不好不代表什麼,某一科沒學好,也總有比我學得更不好的同學,一切都是相對的。但也因為是相對,所以只要抬頭,永遠可以看到更領先的人在閃耀,而我顯得黯淡。
我被教育得很好,努力追求成功、追求卓越。越是想要擁抱成功,也意味著越想逃離失敗。作家艾倫・狄波頓曾說。在中世紀的英國,一位失敗的人會被稱為unfortunate,意思是他很不幸運;可是在近代,我們常聽到的說法是loser,意味著他不夠努力,自己把自己搞得輸掉了比賽。對我而言,台灣的升學過程也是一個論功行賞的階級過程,按照考試成績提供下一級的學校選項,榮譽與成就,羞愧與失敗,而這一切還得歸因於自己的努力不足。我知道,人生絕對有各種選項,但我也知道人是從眾的,當多數人都走在這條路上直面壓力時,我也只能選擇往前。這沒多嚴重,頂多就是害怕失敗罷了。
我看害怕失敗指數(版本 🅑)
台灣學生的「害怕失敗指數」反映了一種文化現象,尤其在高中生中顯得尤為突出。面對升學考試的壓力,學生普遍擔憂不達預期的成績將影響他們的未來。這份文件顯示,性別在害怕失敗的態度上也扮演了角色,女性學生的指數普遍高於男性。這可能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和她們自我期許的方式有關。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深刻感受到這份恐懼如何在同學間蔓延。女同學們在失敗面前展現出更多的焦慮,也許是因為她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感受到更強烈的完美壓力。這種對失敗的恐懼不僅影響學習動機,還可能抑制探索新事物和解決問題的勇氣。
我認為,改變對失敗的態度對於緩解這種恐懼至關重要。教育應該強調過程和個人成長,而不僅僅是結果。透過鼓勵學生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可以培養一個更加堅韌和適應力強的下一代。對於老師和家長來說,這意味著要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們知道失敗並不是一個負面的結局,而是學習和成長的一部分。
我看害怕失敗指數(版本🅒)
在這兩份資料當中,甲文合乎直覺地證明了「我們都不喜歡挫折感」,並不令我意外;反而是乙圖所顯現的性別差異,更饒富興味。
我無法看出「害怕失敗指數」是如何編成,但我暫且假定它堪稱公允。這樣的話,我只能說:臺灣固然在某些領域「比較性別平等」,但不代表「真的就很平等」。除了害怕失敗指數以外,不對稱的metoo受害者性別比、不對稱的育嬰假性別比、比鄰近國家還要糟糕的性別篩選,也都是例證。
然而,乙圖也不一定就只能負面解釋。我就見過許多不諳經營管理的男性,完全沒考慮到家人,就貿然創業;最後生意失敗,仍是由女性一肩扛起家計。男性「沒那麼害怕失敗」,代表他更可能拖累自己與他人,反而是「很害怕失敗」的女性擁有更多經濟上與社會上的韌性。只是,為了擁有這種韌性,女性是否只能犧牲自己?
我無法替別人主張哪一種情況更好,但我確實認為這些面對失敗的態度是被教出來的。如何讓不分性別的人們不怕失敗又能保護自己,值得我們深思。
孩子閱讀甲文和乙文(圖),請他們寫出臺灣學生害怕失敗的原因。
您可以好奇先猜猜看高年級的孩子會寫什麼?再往下看。
大多數臺灣學生會害怕失敗,主要原因有:
1許多家長會因為小孩失敗而責罵,舉例來說,家長會因為小孩不懂而給出「笨、差」等評價。
2考試成績被放大。家長很在意考試是否及格,班排、校排第幾等。
3較大的升學壓力。臺灣從國中開始,學校的教學和升學會有比較大的差異,也讓讀哪所國中、
高中成為焦點話題。
害怕失敗的原因
1失敗會被罵
2在朋友面前失敗會被嘲笑
3失敗時會出糗
害怕失敗的原因
1影響到自己的未來
2不如別人
3沒有天分
害怕失敗的原因
1沒有天分
2需要面對爸媽
3怕被懲罰
害怕失敗的原因
1爸媽講話很難聽
2考不好下一次就不想複習
3爸媽站在大人角度看事
害怕失敗的原因
1害怕失敗感
2害怕被人笑
害怕失敗的原因
1害怕別人看不起我
2害怕別人宣傳我的爛分數
3害怕被懲罰
4害怕出糗
害怕失敗的原因
1害怕別人發現分數
2害怕聽到朋友說壞話
3害怕被懲罰
看到這些答案,不知道您有什麼想法或感受?
版本ABC這三篇文章,我請孩子選出欣賞的,也猜猜哪一篇是ChatGPT產出的。孩子能猜到嗎?
您會選哪一篇呢?
欣賞:
欣賞B,因為文章讓我感到「害怕」,他說話的語氣讓我感到優美,也讓我感受到作者是非常恐懼的。
我自己最欣賞版本A,因為我認為他描寫失敗的手法是其中最好的,並且結語也是三篇中我喜歡的。
我最欣賞版本A,因為我覺得他寫到雖然制度更有彈性,但一考定終身的影響不只是學測、會考,也滲透到段考、小考。
我欣賞的文章是版本A,因為他的一句話「一試定終身」,讓我感觸頗深,整篇文章讓我覺得跟我相似。
欣賞A,文章比較像作者想要追求成功,想擁抱成功,逃離失敗,還介紹以前和現在說失敗的用字不同。
欣賞C,因為他完美解釋乙圖,他寫出了me too、 不對稱受害者比例、不對稱育嬰假性別比、比鄰近國家還要糟糕的性別篩選,而害怕失敗的女性擁有更多經濟上與社會上的韌性。
欣賞A,因為跟我現在的生活很像,每天都想要躲著考試和訂正作業,我看完文章後,發現我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所以只要抬頭,就看到他人在閃耀,而我卻顯得黯淡。
我認為B版本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容易讓我被說服。
選擇版本A的孩子較多,他們對文字有感觸,覺得和自己的生活相似。
版本A的文章是以威老師寫的。
ChatGPT:
A是chatGPT 產出,因為它說「我知道人是從眾的」,如果是真人寫的,應該要凸顯標題「害怕失敗」。
我覺得版本C是chatGPT 寫的,因為版本C在文中提到了「me too」,普通人大概不知道,所以我覺得是版本C。
我覺得版本C是chatGPT 產出的,因為文章的內容不是我們會說的,例如:「我無法看出害怕失敗指數是如何編成的」。
我覺得版本C是chatGPT 產出的,因為文章看起來就不是人寫出來的,整篇文章都讓我覺得是人工智慧。
我覺得B是chatGPT 產出,因為文章開頭不像人類會用的方法寫的,比較像機器人,比較像數據寫出來的。
C是chatGPT 寫的,因為它提出許多比例、不對稱性別比,還寫了女性的韌性。
C是chatGPT 寫的,因為它寫出不對稱me too受害者性別比,我覺得不會有人在文中加上「me too」,中文「我也是」,為什麼它不寫「我也是受害者」?「女性是否能犧牲自己」,為什麼它不寫「男性是否能犧牲自己」呢?
我認為版本C是由人工智慧產出的,因為它的用詞較為簡單,也沒有修辭,不像真人寫的。
幾乎都選了版本C,除了一位選擇B,他們試圖從文字中找出蛛絲馬跡,或是嗅出不像真人寫的感覺。
孩子們猜對了嗎? ChatGPT產出的內容是版本B,只有一位孩子猜到。
版本C是數感實驗室的K編寫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