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運用桌遊帶入寫作練習




        在寫作的題材裡生活經驗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孩子會受限於家庭、環境的因素,也許有些主題會較為貧乏,因此,寫作課我以千樹成林的故事模式作為引導,透過和孩子討論、對話,讓孩子可以連結類似的生命經驗,並且運用桌遊(遊戲式學習)的活動,讓每次參與其中的經驗能成為寫作的題材。

      《遊戲式學習:啟動自學×喜樂協作,一起玩中學!》一書中提到:我們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在玩的過程中,不分年齡層,無論遊戲規則是簡單還是複雜,都能帶給玩家充足的動機與樂趣。遊戲中有哪些重要的本質與特色,有助於促進內在動機呢?書中整理出關於遊戲活動中,能培養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特質有三點,分別是()自由度()控制感()不確定性、新奇感與成就感。

()自由度:遊戲具有自由與開放的特質,讓學習者在遊戲過程中自然而然卸下本位。在我們專心投入遊戲的時候,自然會引出開心、愉快的滿足感,始能穿梭在遊戲互動的自由國度中。也許玩遊戲時會帶有緊張感,然這種因專注參與帶來的緊張感,其實是一種自我挑戰、心智投入與社會互動的正向反應。研究顯示,遊戲中的正向投入,能激發人們創造出更多解決問題的策略。

()控制感:遊戲活動能帶來心智投入的重要元素—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當學習者擁有控制感,將能完整體驗控制知識與技能的歷程,此時若能再搭配桌遊或數位遊戲機制中適當的回饋機制,可以達到促進反思的歷程。

()、不確定性、新奇感與成就感
遊戲中無論是故事情節或是遊戲機制,都有可能出現不同的結果與延展性。這些結果與延展性,往往帶有許多不確定性與新奇感,若我們一一完成這些挑戰任務,就會產生額外的成就感。

      就我個人在課後共學及孩子在學校的經驗(數理資優課程),發現透過桌遊所帶來的影響有這三點:()挫折忍受()思考歷程()人際互動。

()、挫折忍受:桌遊的時間依類別不同而有差異,大抵來說簡單的派對或策略遊戲是半小時至一小時內會結束,孩子馬上就要面對輸贏的結果,通常我們在共學的時間裡可能會玩個兩、三次,如此頻繁地面對輸贏的孩子,從剛開始輸的時候會發脾氣或是想改規則,逐漸到對結果變得不那麼在意,而會更投入在遊戲過程中。

()、思考歷程:通常在遊戲結束時會請贏的孩子回顧過程中的方式(策略),分享給其他孩子參考,而其他孩子也會討論自己及聆聽他人的方法,重現遊戲過程是了解自己對規則理解及思考策略的方式。

()、人際互動:因桌遊機制的設定,有些桌遊的規則需要孩子主動與他人互動,有些則需要透過觀察,在遊戲的氛圍下孩子能比較自然地跟他人說話,因此較害羞的孩子慢慢地可以和大家打成一片。

      書中還提到:研究發現,提升學生內在動機的重點,在於給予他們可以承擔的適當挑戰,這個挑戰必須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覺得自己可以做得到且做得好。遊戲中的不確定性會激發出學習者的好奇心,並帶出想要成功完成挑戰的鬥志,這讓學習者能成為主動參與並有強烈的企圖心,因而能透過釐清、整理出孩子的思考歷程及投入在遊戲的經驗,而成為寫作的素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