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孩子一邊吃麵一邊聽故事。
這張照片的女孩,在欄杆旁一起聽故事,裙擺被風吹起,是個暖暖的秋日早晨。
故事裡的主人翁中學時家中遇到變故,過上挨餓的生活,最終,生活有了轉機,和兄姊相聚,小小的屋裡有一鍋熱騰騰的白飯,每一口都咀嚼好久好久。
一邊咀嚼嘴裡的食物,一邊聽著主人翁悲慘的遭遇,寫作的時間較平時少,孩子的文字彷彿小太陽。
蕎羽
小的時候,從幼兒園回到家,總會看到在廚房和餐廳往返的外婆身影。
熱呼呼的白米飯一如既往盛好放在餐桌上,雖然單調卻很美味;不喜歡吃的蔬菜,被裝的滿滿一大碗;雞肉的軟硬度剛剛好;溫熱的排骨湯事每天都會出現的重頭戲。雖然是一般的家常菜,但吃著吃著就吃出了只屬於我們家的那一份溫馨。
長大後,晚餐不再是外婆做的家常菜,取而代之的是店家冰冷的外帶餐點,全家坐在餐桌上,看的不是對方,是影片;聊的不是日常,是學業。冷漠感充斥在餐廳裡,有歡笑,有對話,但像極了陌生人。
小時候和長大後的溫馨不一樣,唯一相同的是,只屬於我家那一段溫暖的記憶。
泓萱
放學後因為參加夜輔,所以回家已經九點多,但儘管如此,每次回家時,爸媽都會為我準備點心,我覺得好溫馨。聽同學說他每次回家,爸媽都在照顧幼稚園的弟妹,他都被冷落在一旁,沒有受到照顧和關懷。
假日是我最喜歡的日子,不只是可以不用早起,還可以跟爸媽又更長的時間相處。廚房裡,媽媽煮菜,爸爸洗菜切菜,我負責擦桌子、上菜。大家同心協力,每餐都能和平且快速地完成,捧著媽媽煮好的菜盛在盤中,手心溫熱的感覺,是假日才能感受的溫暖。
吃飯時,家人團聚是我最珍惜的時刻,吃下一口爸媽的創意料理,獨特的家常菜,也是假日享有的特權。
彥甫
還記得一、二年級,媽媽都會騎摩托車接我回家,自己煮出有媽媽味的料理,那時的我覺得好溫暖,可以吃到媽媽的料理。
升上三年級後,再也沒吃到媽媽的料理。三年級課業和上課天數都變多,媽媽也變忙了,再也沒有充裕的時間可以煮飯給我們吃,只能訂做好的飯菜,那時我的心情直落谷底,萬萬沒想到竟然會無法吃到媽媽做的晚餐。有一次老師要我們分享自己晚餐吃什麼,我聽到同學分享媽媽做的紅燒獅子頭,想起媽媽因忙碌而無法做菜,只好訂外送,覺得媽媽好可憐。
升上高年級的我,期盼媽媽可以煮飯菜,不會那麼忙,可是她反而更加忙碌,還是沒辦法自己做飯,我也只好繼續吃外送的晚餐,等到時機的到來。我想媽媽很為難吧,一直沒辦法休息,好好做出一道好吃的飯。
我真希望媽媽可以不再忙碌,可以吃到她的料理。我經常想起以前吃到媽媽味的時刻,那時真是幸福。希望願望可以成真,而不是永遠被封印,最後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慢慢離我而去。
柄叡
我的媽媽雖然不是廚師,但卻可以煮出美味的菜餚,真厲害。
有一道菜餚令我印象深刻,就是─起司蛋,那是我和媽媽、妹妹一起完成的。我先撕起司;妹妹打蛋;媽媽煎蛋,做出這道菜餚。
它的作法是先敲開一顆蛋,把蛋黃和蛋白混和倒進鍋具裡,上面鋪上起司,再打一顆蛋,重複剛剛的步驟就完成了。
這道菜餚讓我想起那時我不喜歡吃蛋黃,所以媽媽才想出這道料理。
祐承
溫暖在哪裡?我們每日吃著美味的晚餐,這很正常對吧?但也有人連一粒米飯都得來不易。
人們的體內總是有取之不盡的慾望,明明已經擁有很多,卻還覺得不夠,我也是。我每次聽到媽媽切菜聲,就覺得好幸福。但有些人沒感受過這種幸福生活。
我回到家,總會聽抽油煙機的吵雜聲,雖然很吵,總會讓我覺得幸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