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察高齡化社會篇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文:羅元祺
那是一個擁擠的上班日,公車上都是人。我一手拿著包包、一手提著電腦,拼了命走到比較好站的位置,但突然一個剎車,我不小心擠到了一旁的老先生,他看起來大概七十歲,兩手都抓著扶桿,一旁的博愛座上坐滿了跟他差不多年紀的人。
我這一擠,老先生差一點跌倒,若不是他雙手都緊抓扶桿不放,很可能就這樣跌坐在地。
「你不要那麼急嘛!我差一點跌倒你知道嗎?」老先生皺著眉頭,眼神一臉嫌惡地看著我。當下我覺得有些冤枉,畢竟是公車剎車造成我重心不穩,我自己也差點跌倒,便回了一句:「不是我急,是剎車讓我往前衝。」
說完的當下我就後悔了,因為老先生氣得臉紅脖子粗,側頸的血管都浮起來了。「不是嘛,你也不能這樣啊!有一天你也會老,你到時候就知道了。」
「有一天你也會老」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至今搭公車時仍會不時想起。
雖然這只是老先生的一句氣話,但又何嘗不是老年人的心情寫照。高齡化的社會,我們總是想方設法給老人家照顧、生活補貼,甚至有專門的長照單位或社交活動,讓他們可以有個地方打發時間。
然而,這些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有部電影叫做《通天神探狄仁傑》,記得片尾最後的台詞是:「天地雖不容我,心安即是歸處。」老年人也是如此,他們求的只是個「心安的歸處」,也就是能被理解、被同理,但這些似乎要等到我們老了,才能感同身受。
逢年過節,家裡的長輩聚在一起最常聊的話題,就是那些數十年前的往事,而且通常都講得眉飛色舞、條理分明。
幾年前,我去探望長期臥病的外公,他用枕頭撐著腰,微微傾斜的坐在床上,沒什麼生氣的看著紗窗,不過從他的眼神我可以看出,他看的不是窗外的田埂,而是一個更遙遠、我不知道在哪裡的遠方。
我開始跟外公聊天話家常,但似乎都難以勾起他的興致。說著說著,外公問了我,十幾年前他到台北來我家住上一段時間,那時巷口的西藥房老闆現在怎麼樣了?我有點意外,當我跟他說張老闆還在、前幾年還出來選里長時,外公深鎖的眉頭終於鬆開,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線,笑得比外頭的太陽燦爛。
多年後,我大概能理解,外公之所以會對這件事情特別有興趣,並不是他跟張老闆有什麼深厚的交情,而是對他來說,那是個跟我有所連結的話題,並且能在這段對話中,找到自己存在的軌跡。
我們總是思考著,怎麼讓老年人在高齡化的社會中得到好的照顧,卻忽略的他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其實只是希望有一個被他人理解、同理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是政府怎麼樣也無法營造出來的。
因此,對老人家來說,那個可以心安的歸處是什麼?是家人的陪伴。然而,在忙碌的現代社會裡,這是一個簡單卻難以達到的願望。
在父親朋友的某次聚餐中,來了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那天他帶了全家大小一起來,包括教授已高齡八十八歲的母親。這位老太太稍微有點失智症,會叫自己的媳婦「煮飯的」、把兒子叫成自己已過世丈夫的名字,但她仍然沒有忘記,內心對那個心安歸處的渴望。
教授說,老太太有時晚上不睡覺,他就會跟老太太說:「我一個小時後再來房間看,如果妳眼睛還開開,我就會罵妳。」沒想到,老太太卻說:「可以不用一個小時,半小時之後就可以來了。」因為老太太希望,能快點有人來看看她。
雖然這些看似老人家怕寂寞的表現,但即使是送到長照機構或是老人社團,那些老朋友的相伴,還是不如自己的家人。因為在老人家的心中,唯有家人跟自己有共同的人生記憶,只有在家人的懷抱與呵護中,才能尋得那個真正的理解與同理。
高齡化社會老人該何去何從」,這其實是個有點哀傷的議題,因為老人家其實一直就在這裡,而我們卻只想著該把他們送「去」哪裡。
公車上的老先生,氣的是我怎麼不同理他;遠目他方的外公,看的是被人了解的夢想;失智症的老太太,說的是被理解的期望。
那個心安的歸處,就是老人家該去的地方,而那個地方,就在你我的身上。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寫作主題:城市觀察高齡化社會篇
課堂活動:分享、閱讀、寫作
寫作任務:將圖表化為文字描述並寫下自己對現象的觀察及想法。
班級:荷蘭村國中班(七年級)

高齡化社會老人該何去何從  玟珵

如圖所示,日本高齡人口統計及預測長條圖(含百分比呈現) 顯示出老人數量不斷增長,從1950年的4.9%,到1985年到達10%的門檻,而今年者是28.4%,是全球第一名。

隨著老人數量逐年增加,老人問題也隨之出現,在日本,有許多老年人會故意犯罪,最常見的便是順手牽羊。常常有老人偷東西,像是扇子、可樂餅、飯糰等等,只為了能坐牢,雖然會被剝奪自由,但卻可以享受到食物,而且去監獄裡還會有人跟他們聊天,又有地方可以居住,所以許多人很喜歡這麼做,總覺得比餓死街頭來得好。

但這也造成監獄醫療成本不斷提高,2015年老年人醫療的費用讓監獄成本衝破61億元,讓監獄變得跟養老院沒兩樣,而日本政府其實並不想要把監獄變成這樣,只是隨著老齡人口增加,而造成這件事情情勢更為嚴峻。

所以高齡問題日漸加劇,我們只能想辦法提高新生兒人數,增加勞動人口,政府可以發放生育津貼,我們也要多多陪伴老人,陪他們聊天,照顧他們才不會讓他們想進監獄,因為有飯吃、有人陪伴、有醫療資源。減緩政府對監獄的醫療負擔,讓問題能逐漸變小,不要讓老年人再存有想進監獄的念頭。

高齡化社會老人該何去何從  孟擇

根據日本高齡人口統計及預測長條圖(含百分比呈現)這個圖表可以發現,日本的老年人口是持續在增加的,而且有許多新聞的報導指出日本因許多老人故意犯罪而入獄,原因是因為監獄不但有三餐,還有人可以一起聊天,比較不寂寞。

這表示日本政府需要花很大的社會成本去解決老人照顧的問題。最近日本政府發現了一個很好的解決辦法,那就是利用機器人照顧老人,不過這個方法有兩個缺點,第一個是成本太高,第二個是民眾對機器人普遍存在不信任。

而台灣也有非常嚴重的老人問題,台灣目前是「高齡化社會」,預計2026年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政府目前也積極的想要解決老人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包括提供老人補助金、提供長照服務等。

「長照」顧名思義就是長期照顧,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因為現在很多青壯年都在外面工作,而且如果家裡有一個老人需要照顧,就必須請假,甚至辭職回家照顧他,這時候如果有人可以協助照顧老人,會是一個很大的助力。但這個方法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果老人排斥讓外人照顧該怎麼辦呢?如果這個幫忙的人不懷好意又該怎麼辦呢?這些都得要再想想。

高齡化社會老人該何去何從  洵孜

根據「高齡人口統計及預測長條圖(含百分比呈現)」,日本從19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就持續上升,從五%一直爬到現在的28.4%,速度實在驚人。

而此現象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因為老人變多,年輕人變少,因此年輕人需要照顧的人變多,所以每個老人得到的照顧也相對變少。正因為如此,社會上出現了更多的獨居老人―這些人因為長期感到孤獨、寂寞和經濟壓力,而故意犯罪,想去坐牢,因為在牢裡可以找別人聊天,去除長久以來的孤獨與寂寞;也可以吃免費的牢飯,得到免費的照顧,並不需要擔心金錢問題。
這些老人為了得到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他們甚至願意拋棄自由,可見他們對原本的生活是如何的不滿意。

我們台灣為了防止這種悲劇發生,推出了許多政策,像是:讓年輕人和老人一起住,讓老人不覺得寂寞;發放育兒津貼,讓出生率提高,未來每個人就不用照顧那麼多的老人。
這是一個大家都需要一起討論的問題,因為大家有一天,都會成為老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