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社會

日劇一橋桐子的犯罪日記中描述獨居老人的處境,以寫實帶出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互動,在看似絕境的時刻,總會出現一線希望.

國中的孩子,在課業和生活的夾縫中,甚少有時間與祖父母的相處,面對高齡化的社會,要如何學習與長者相處?寫出自己的經驗?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珩智

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一邊黑髪,一邊白髮,黑髮中帶些白髮,白髮中也包含點黑髮,最後雙方變成一個完美的圓。

疫情期間,大家除了上學都呆在家裡,在家裡除了讀書就沒事可做,於是我練就了一副老歌喉。有天讀完書,正想放鬆一下,走到陽台唱首歌,唱了一會兒我聽到了一個蒼老的聲音。

我嚇了一跳,回頭一看,發現是對面的老爺爺。他拄著拐杖站在對面陽台,表情中透著關心與責備,原來他老人家晚上睡不著出來透透氣。聽到我的歌前拍不對後拍,忍不住糾正幾句。我向他拱手,跟他道晚安,他也不回應,只願著說我的歌聲有哪些缺點,我急著為自己說了幾句,他仍自顧自地說著,正當我覺得奇怪時,卻聽見他話中的深意。我忍不住聽著他的建議重新又唱起來,唱著唱著,發現時間已晚,我趕緊向他道別,漱洗後睡了。

隔天晚上讀完書,我走到陽台看老者有沒有出現,一走出陽台發現他也正好出來。他道: 「肖聯ㄟ,真巧,挖攻幾故威啦。」原來他年輕時學的才藝甚多,但老了卻沒親人可訴說,於是想找人聊聊,正巧遇到我,我們一老一小就這樣每個晚上都在陽台聊天。他教我許多事,我也告訴他我的想法,我們就像太極,互相補足對方的空洞。

當黑的一方有不足時,白的一方就幫它補足;若白的一方有缺陷時,黑的一方也能將協助改正,雙方互補對方的缺點,就能形成一個完美的圓。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明謙

據統計顯示:台灣在民國一零七年進入高齡社會,即將在民國一一四年進入超高齢社會。高齡化社會像一面高牆,矗立在爺爺和我之間。

我的爺爺是一位思想古板的老人,而我是一個充滿創意的小朋友。因著思想和年齡上的巨大差距,使我們立間産生了一面橋,而對料理的共同興趣,則使這面牆有了一道裂縫。

每當去探望爺爺時,我都在一旁觀看爺爺烹煮食物。爺爺每次都會邊做邊說,餵我解說料理的步驟,可是我都聴不太懂,但充滿創意的我都會給出一點創新的意見,但想陳舊的爺爺都會和我說:「照食譜做,不要亂來。」想法迥異的我們在溝通上產生隔閡,無異是讓這面牆變得更高了。我對爺爺煮飯感到無趣,從興致勃勃變成無聊,我也漸漸不去看爺爺的料理了。

有一次爺爺把叫進廚房,他開始嘗試和我一起用創意的方法來製作料理,並且用他生疏的中文教我如何使用這個辦法。爺爺開始用創新的方式製作料理,擺脫那熟悉的步驟和食譜,開始用創意的方法烹煮食物,我也繼續和爺爺學習如何料理。我更喜歡跟這樣的爺爺互動,那面牆在我們能順暢溝通後隨之倒下。

青銀之間常因各種原因産生隔閡,但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有一方願意嘗試去理解,用對方的方法溝通,那道牆便能輕易倒下!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碩文

隨著社會發展,臺灣早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扶養比也隨之上升,解決老人安養問題刻不容緩

家中的兩位長輩,祖父照外祖父均住在外縣市,而每當我回去探望他們時 ,真可謂惡夢之始。祖父講的話带有一種很重的腔調,與他對話時,我常常不得其義,只能尷尬地頻頻點頭;至於外祖父,則是與媽媽在政治上有嚴重的意見分歧。因此,我對於老人,可說是避之唯恐不及,他們在我眼中,簡直就是問題的化身。

直到國中二年級時,我們來了一位新的班導暨國文老師,年紀稍長的他卻沒有難以親近的壓迫感,而是和藹近人,閱歴豐富之外又帶著幽默然而,對老人的偏見讓我不停地找碴,我總是問一些刁鑽古怪的問題。久而久之,我成了令他頭痛不己的麻煩人物,但我自已卻渾然不覺

事發突然,一天,老師摔了一跤常抽菸的他身體又不好,很快地便住入加護病房,歴經多次的轉進轉出,可說是十分驚臉。在這段期間,一位平常與我一同騎乘自行車上下學,也是這位老師的另一位學生向我陳述老師在他們班上課時,總向他們頻頻抱怨我的問題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如此的令他困擾啊!

好險在一個多月後,雖然消瘦了一圈,老師總算康復出院現在我對老師充滿敬意,打從心底欽佩他,我也不再找碴很快地,我們便和好並以禮相待

老人」總是讓人想起保守、陳腐的老頑固,但世界這麼大,實在沒什麼必要,如果我們放下心中的成見,寬容的對待每個人的話,就會發現老人不過就如你我一樣,所謂問題 」只是我們不願敞開心胸的籍口罷了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彥璋

我們將在二零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個人有一個老人,我們要學習如何跟老人相處。

記得小時候,一大早就和我的阿嬷一起去菜市場買東西,市場裡很多老人在買東西,我和我的阿嬤一起飛奔到便宜的店。一到了賣魚的地方,阿嬤開始殺價。我看到了阿嬤用台語殺價,我聽不懂台語,所以誤以為阿嬷在和老板吵架。我的心裡好急,但是那裡都是人,我擠過不去,直到阿嬤拿著一大袋的魚出現,我才放心。她說著我不懂的台語,我微笑的看著阿嬤,阿嬤便開開心心的帶我回家。

我现在升上國中,和阿嬤相處的時間也變少了。每一次回老家時,她都會熱情的問我: 「要不要吃魚阿?」我都會開心的答應。每一次我和我的同學聊起我和阿嬤的互動,他們覺得我很土或很奇怪,但是在我的眼中阿嬤的言行再自然不過了,他們是我的家人,應該多多包容他們比較傳統的思想,和節儉的行為,而不是把老人當成異類。

每一次和阿嬤講電話的時候,我都講的很開心,我從不會說台語變成能說台語,我會和她說我在學校的困難成是開心的事情。每一次她都會問我: 「要吃魚嗎?下次回來我煮給你吃。」我總是回答阿嬤說: 「好呀。」

只要學習老人家的語言,就可以和他們培養深厚的感情人,也可以減少老人家不會說國語無法溝通的問題。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穎劼

近年來老人的人口數越來越多,少子化的影響下,長輩的思想已經和我們年輕人完全不一樣,彷彿我們與長輩之間有一道牆。

一直以來,我總是不懂長輩的想法。有一年寒假,我穿著牛仔褲,上面有破洞,那是故意設計的。阿嬤問我: 「為什麼褲子破洞了?破了就不要穿。」我笑著回她: 「不是啦,那原本就有的,正常啦!」但是阿嬤還是一直碎碎念,讓我有點不耐煩,她跟我講話,我也爱理不理的。我心想:「你根本什麼都不懂,不懂就不要亂說。」

我不理阿嬤,她的心情不太好,表情有點恐怖,眉毛都皺在一起,不想以前那麼開朗。 過幾天,我回阿嬷家,我又穿同一件褲子,但是我怕阿嬷一直在碎碎念。沒想到我回到家後,她沒有像上次一樣一直念,反而是心平氣和的跟我說:「最近天氣比較冷,要多穿一點。」原來她之前一直在叨唸是在為了我,怕我著凉或感冒。我後悔之前用那樣的態度對她,還讓她那麽難過。

其實,年長者雖然碎念,但他們都是在擔心我們。我們只要換一個角度想,就會知道他對我們的用心! 我和阿嬷之間的這道牆,終於因為理解而消失了。

   網路照片特此感謝

奐蓁

「我國扶養比逐年上升就快要成為超高齡社會……」新聞主播正播報著。每次提到「高齡」我總會想起外婆。

幾年前,我剛學會彈琴,那時的我迫不及待想讓外婆聽我彈琴。那天外婆笑得好開心,臉上的皺紋不再憂愁,彷彿不再為失眠所苦,那時的我是外婆的陽光。

升上國中後,生活的壓力增加了,外婆似乎能感受到我沒說出的疲憊。那天,外婆走到鋼琴旁,以閩南語口音對我說: 「不管現在的生活有多累,多不順利,你只要記得一件事,人生還很長,不要困住自己。」這樣的道理我聽過無數次,但從外婆嘴裡說出好像不一樣,或許是她的溫柔,或許是她的人生經驗。

當外婆緩緩說著這一段話時,那聲音像是我經常彈奏的曲子悠揚輕柔,每個字都像琴鍵輕輕滑過,撫平我的煩憂。外婆打開琴蓋,彈奏起那首她教我的曲子,樂音治癒了生活的苦悶,外婆為我驅趕疲憊與壓力。

有人說: 「音樂可以治癒人心。」但我覺得音樂不只可以治癒人心,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我被壓力所困時,外婆就像陽光,給予我溫暖的陪伴。

或許長者和青年的關係,可以是互助、互相療癒和陪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