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己的寫作之路:一邊剪輯一邊寫(001)


國語日報:111年5月14日


上課的簡報

線上課寫作的樣子

我們和外界接觸,透過視、聽、嗅、味、觸這五種感官管道,而能體驗當下的感知,這些體驗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那些深刻的體驗常常在腦海中留下難忘的回憶。

當下的體驗,回憶中的人物、事件、感悟等都是寫作的題材,除了自身的真實體驗,也可以從閱讀、觀賞、聆聽等活動中擷取及重組,融入寫作。

在110下半年規劃十二堂線上課程,內容有體驗(視覺、聽覺、感觸覺)、閱讀討論和故事引導寫作練習,第四堂課來到聽覺,主題是「我媽說」。

體驗活動是寫作前的暖身,為的是訓練孩子感官敏銳度,打開耳朵聆聽,從聲音引起的反應,好奇觀察自己的歷程。聆聽聲音的音質(次感元),腦海中是否出現畫面?身體感覺到什麼呢?聲音是否喚起某個回憶?想起了……?過程中請孩子分享自己的體驗,將這些反應記錄下來。

這堂課以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媽媽為題,邀請孩子回想:媽媽最常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聲音聽起來如何?說話的速度和平常有沒有不一樣呢?

作家回想童年時最難忘媽媽說的話是「嗚嘎逼啦!」,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真令人好奇。

我媽說:「嗚嘎逼啦!」

我面帶愁容,準備要出門上學去了。家裡還有別人,是附近的鄰居太太們,沒事總會聚在我家裡說長道短。背上書包,出門前,以企盼和期待的眼神再望媽媽一眼。媽媽知道我心裡想著什麼?也知道我要的是什麼?只見她在鄰居面前,不經意的看我一眼,說:「嗚嘎逼啦!」像平常一樣再叮嚀一句:「路上小心!」

然後繼續她車縫衣服的工作,並應付鄰居的話題。

我的希望落空倒也不甚意外,因為「嗚嘎逼啦!」是媽媽最常對我們說的一句話話,意思是......。


我說了作家劉伯樂的故事,接著請孩子大膽寫故事,練習寫出聲音的特質,媽媽常說的那一句話,以及自己聽完之後的反應。

祐承課堂上完成的故事,讀來覺得有趣極了,鼓勵孩子投稿,很幸運的被刊登在國語日報。

祐承(四年級)分享他的寫作方法:

當我聽到題目時,腦海中聽到我媽在罵我,回憶像動畫出現。

我一邊剪輯一邊寫,決定哪裡要去掉,哪裡要留。


我問祐承文章第二段關於聲音的描寫是怎麼做到的?

祐承說是聯想。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和媽媽罵人的感覺很像,而雞皮疙瘩是每次泡冷水時皮膚會出現的反應。

我問祐承文章後半段描寫了媽媽另一種聲音,是怎麼想到的?

祐承說想到溫柔的媽媽,那個感覺就像是豎琴的聲音。

中年級的祐承,寫作時會以真實的經驗(回憶或體驗)作為題材,覺得虛構很難寫。




活潑的祐承線上課時喜歡分享和互動(有時也會換一下背景 ? ),寫作時很快安靜下來,在時間內完成練習,能專注投入寫作。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