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觀察―大煙囪底下的家


我引用「流動的建築」這個概念,用音樂來對比建築,音樂好比是個流動的建築,然而音樂是無形的,是時間的藝術,建築是有形的,時間對其卻是殘酷的。在時間的流逝中,台灣有許多已經消失的建築(例如中華商場)、保存不得法的建築(例如三井倉庫),或以荒謬的形式保存下來的(例如剝皮寮、林安泰古厝、四四南村...等)。這些「消失」的建築,雖然已經是「看不見的我」,但卻可以幫助我們「看見」那一代人的樣貌,也「看見」我們自己的樣貌。

人必須記得過去才能想像未來,大煙囪的建築群、特殊的地景與空間,還有台灣獨特的生物――霜毛蝠等,這些是否讓你想到什麼呢?而今天的參觀或導覽說明,又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呢?試著找出關聯性,或是選出一項印象深刻的物品,將景色及對這裡的感受寫下來。



文章欣賞
軒廷  
大煙囪那邊的空間,像〈石南叢生的荒原〉這首曲子。只要有空地,就有人來建自己的房子,雜亂又不整齊。
這首〈石南叢生的荒原〉也不整齊,按照自己的腳步和身體,表演出一場令人驚嘆的雜亂之舞。
眷村那邊也有一種雜亂而美的樣子,裡面讓人期待會有什麼東西跳出來,或是出現了一些讓人覺得特別的東西。這首〈石南叢生的荒原〉樂曲沒有〈隨風而來的鐘聲〉那麼好聽,沒有那麼多高低起伏,可是就是那麼討人喜歡。
這首樂曲好像在跟小媒斗說些特別的話,這首樂曲好像住在黑暗中,讓人喜歡。有間房子裡面有山洞形的廚房,有很小的廁所,有明星照,也有些雜亂,這眷村和樂曲真像雙胞胎,那麼相像啊!




玟珵  
在一座二十層樓高的煙囪底下,有一個眷村,那裏,是一個非常復古的地方。
一走進裡面,立刻可以感覺到這裡是有一點年代的房舍,聽著導覽,看著這片廢墟,讓我不禁想到一首曲子〈古代組曲〉。
這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軍搬出後留下的,而〈古代組曲〉聽起來正有這種感覺。開頭一個個的音符,彷彿在訴說著這段歷史;中斷的漸強漸弱、圓滑線則像他們不斷燒煤、做燈泡的歷程;結尾則像現在留下建築的風貌,有一點破舊,但有些地方卻又非常特別。
這個地方讓我覺得非常像〈古代組曲〉有著年代感,卻很特別。




孟擇  
今天參觀了「大煙囪的家」,那裡是一個古蹟,給我一種「悠然」的感覺。
當我坐在廣場旁的座位上看書時,我可以感受到兩旁的建築有一種「高低起伏」,就像〈隨風而來的鐘聲〉一樣。這首樂曲也是有一種「間接」的表現,聲音起伏不定,出其不意的就會出現一個強音,而隨後聲音卻又平淡下來。
而樂曲的核心,就在於聲音由平淡轉為強音的瞬間,這就好像是矗立在中央的那根大煙囪給我的感受。




書涵  
在古老的建築群中,有些早已破爛不堪;有些是較新的建築;有些則被雜草淹沒。
這就像是一首曲子,曲子聽起來神秘、古老,還有著些許的詭異和冰冷。
在建築群中,有的地方被封住;有的地方又濕又冷;有的地方會讓人想一探究竟。所以如果想把大煙囪比擬成一首歌曲,一開始很神秘、古老,接著慢慢轉為詭異、冷冰冰,並摻雜著一些好奇,想一探究竟的心。然後,又漸漸地變開心和好奇,偶爾有毛骨悚然的感覺,或是發現新事物的快樂。
大煙囪讓人感到新奇且神祕,如果有機會再去的話,或許我會一邊放著音樂,一邊參觀,並細細的去感受它內部的事和物,這樣我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



亞岑
看到這棟建築後,我突然想起了〈石南叢生的荒原〉。因為這首樂曲讓我想起大煙囪人煙稀少,而且房子、廁所、廚房裡都杳無人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