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6月29日親子共讀PM7:30~8:00
首先,邀請大家回想當你一拿到書,看到封面和書名時有沒有想到甚麼?
小孩B:沒有,就直接開始看。
小孩A:沒有。
大人A:有,就是一個對某事很癡迷的人。
大人B:有,覺得很奇怪,不知道在講甚麼的故事。
接著請大家分享讀完後印象深刻的內容及心得?
小孩B:印象深刻的兩段,一是雲林去找朋友黃大癡的時候,雲林說要幫黃大癡洗他種在門口的豆子樹;另一是碩人、雲林和黃大癡他們去湖心亭的時候,他吃著雞腿,嘴巴油油的,我覺得很好笑。
小孩A:覺得有點意思,因為想起學校上過的課,應該是張岱描寫湖心亭的文章,接著開始背誦起文言文,然後用白話來解說。我覺得這是一個張岱描寫湖心亭但情節稍微改編的故事。
原文: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音:拿)一小舟擁毳(音:翠)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音:松) 沆碭(音:行蕩),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大人A:一老一少的對話蠻有趣的,收藏者跟醜兒、作畫者跟碩人,他們剛好都是一老一少,對話的內容饒富興味。
大人B:我覺得開頭雖然並不特別,但會吸引我想繼續看下去,所以覺得是一個好的開頭。另外說一下我覺得開頭寫得很有趣的兩本書,一本是《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一本是《麥田捕手》。故事看完後,覺得是一個好看的故事。對於黃公望的畫作富春山居圖覺得好奇,若有展出會想去看看。另外故事編排是年代跳來跳去的方式,在閱讀時會特別注意。
小孩B:閱讀時讓我想到另一本書《晴空小侍郎》,這故事內容是描寫一個小孩回到古代去砍妖魔鬼怪的故事,我讀起來覺得兩者講述 (說故事)的方式很像。
小孩A:我覺得故事沒有兜很攏,碩人的出現在我看來似乎只剩下在山雪霽圖上寫給碩人的爹的這句話「白山黑水送給油餅一把手」,而醜兒是故事中的擺渡者,擺渡者在西方傳說是一個接引人到冥府的人。
小孩B:碩人和醜兒我一直以為是同一個人,是看到中間後來才發現這兩人的爸媽不一樣。
大人B:那你知道醜兒是女的?
小孩B:喔?!男女不重要啦。因為兩個人的個性很像,所以我覺得是同一個人。
小孩B:每一篇的開頭是不同的人稱。
大人B:喔~你注意到這個。
大人A:故事中的吳老爺癡迷這幅畫到一種廢寢忘食的地步,連生病時都還要去看畫,死了還要跟畫在一起。我想到有一本共讀書,也是描寫時會跳來跳去的,閱讀起來不習慣。
小孩A:是《群》。
大人B:那是地點跳來跳去。
大人A:可是相聲也經常跳來跳去,就沒這個問題。
小孩B:跳來跳去覺得不習慣的原因,是你沒有畫面。
大人B:我想到之前共讀的書《最詭奇的蒲松齡童話》其中一篇石清虛的故事,主角也是愛石成迷,願意為了石頭減少自己的壽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