蜃帆


第一堂: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自我認同的童話創作

 為期八週的童話創作坊在四也出版社展開,第一堂課從《蜃帆》這個故事說起,海貝家族裡的蜃六郎一直想抗拒家族傳統-煉珠,可是卻又無法改變傳統。蜃六郎用念力憑空造出美麗的船,但是當他煉珠後,他既煉不出成功的珠子;而原先所創造的船也消失無蹤了。

 講師從分析故事中「蜃」的物性說起,物性有二,其一為貝殼,另一是海市蜃樓,而「帆」就是蜃六郎運用念力所憑空造出美麗的船,也就是想像的能力,蜃六郎雖然很想抗拒家族傳統,最後還是被父親和兄弟用海帶綑綁,在煉珠房待了四十九天,當他吐出等級最差的石珠之後,蜃六郎發現原有的念力也消失不見了。

 身為海貝家族的一員,只能靠煉珠的能力來決定自我價值,若煉出石珠就代表是個沒有用的人,而蜃六郎的想像力則在家族裡是不被認同的,這裡觸及了自我認同的概念,當主流的價值與自我的天賦(或說是才能)不同時,不被家人認同與支持的孩子,也因此而喪失了對自我的肯定。

 講師另外用王文華的《我不是小鬼》,林哲璋的《喜歡高空彈跳的微笑蜘蛛》,以及講師自己的《讓人幸福的蟾蜍》等三篇文章,一一說明故事中的物性以及觸及到自我認同的角度來做深入的剖析,讓人更能理解一篇能吸引人又得獎的童話故事其中的奧秘。

 在課程開始前講師讓學員隨意寫下三個詞,第一個是生物,第二個是非生物,第三個是抽象的概念。如何用隨意寫下的這三個詞彙,去運用物性及自我認同來架構出一個童話故事,而其中擬人法也是一個重要的關鍵。




 講師引導學員從外在物性、內在物性、缺乏的自我認同這三個面向去做更多的創意聯想,講師舉《我的大海我愛你》這個例子,讓我將這堂課的主軸可以前後呼應,更能加深印象,對於童話的多了不同的觀看角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