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我的名字的由來」及造字





從名字開始做自我介紹,我刻意選用外表跟名字做一個連結,小孩在聽完故事後,不相信這個名字的意思,覺得我胡扯。接著我讓孩子看幾個字,猜猜看哪個字跟自己有關係,有的很快猜到,也有聽完後皺眉頭,也有孩子露出淺淺地一笑,或是好奇的看著字並在字上面慢慢用手指觸摸。最後大家還一起看了字的演化和部首,孩子先看我的鬼畫符版本,然後再看書上的印刷品,辨別兩者的差異。

邀請孩子在看了這些字或部首後,試著去創造一個字,或是一個代表最近心情的字。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使用毛跟、黏土或不織布,但是沒有人想用畫的。

創作過程中,我看到每位孩子都專注在黏土玩混色或是揉捏出許多形狀,經過一段時間後,讓我一度懷疑這是混色的遊戲,每當兩色相混時,孩子看到揉出的新顏色,會有不同的心情出現,也許是自己想要的,也許是偏暗,每次都激發出好奇的嘗試,孩子紛紛跳入探險之旅,便一發不可收拾,逐漸地每人手上的黏土也就變成很大的一坨,流逝的時光漸次地被包裹在其中。

有孩子揉出了紫色,另一位小孩說她也需要那個顏色,有孩子讚美他的紫色很好看,孩子大方給出一半黏土,而那位孩子也自然地收下來。

駿駿說要隨便捏一個章魚,後來我看到他捏出一個空心圓,還有一個小尾巴穿過去,我驚呼說:「你做得好像這個字喔(巳的象形字),可以借我拍照嗎?」於是他大方的把作品放在紙上字的旁邊,調整好之後讓我照相。

小均的創作是由字的意義著手,透過分享讓我們更了解她在創造字的想法,尤其是『均』字,她掌握了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平均』,而她也巧妙地將它呈現在作品上。

小亮的創作則是英文字母的變化與想像,第一個單字E是在她開始要創造字時分享的,而其他作品中看到的L或A的單字,都有不同的變化,造型都令人驚奇,我最喜歡的是i,那個變形的設計讓我有許多的猜想。

阿思的創作是透過對字的意義和感受而來,從作品當中可以看到她在創作時的細膩以及堅持完美。我欣賞她運用紙的圖案(螺旋紋)當成字(女性的頭髮)的一部分的巧思,對於美感阿思有自己的見解,在每一個單獨的字,也呈現在整體的一幅畫裏。

小宇一開始的構想是想要用臉的表情做一個代表開心的字,後來完成時是一個山字,他一邊揉著黏土一邊緩緩的說起爸爸會去爬山的事,他的山有明顯不同的高度,看著這些立體表面上的許多凹凸痕跡,很有山的感覺,也很能讓人體會到爬山的感受,站在高處,似乎還能感受到清涼的風徐徐吹來呢。





留言